――张修林接受网易《中国*诗人》圈主的访谈(下)
●站在废墟下的诗人/张修林
采访时间:2008年10月22日
采访人:站在废墟下的诗人(网易《中国*诗人》圈主)
被采访人:张修林
采访主题:浅谈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采访方式:电脑网络信息交流
废墟诗人:现在有很多网络诗歌作者都不再写诗了,他们的消沉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张修林:当然,这很正常。绝大多数网络诗歌作者,没有自觉的创作意识,也不具备当诗人的文化、智力素质和耐力,不过是弄着玩,希望得到一定程度的追捧,从而获得某种心理满足或者实现某种愿望。这样的“创作”当然是短暂的。有一定创作目标,也有一定潜质或者已经达到较高层次的作者,因为生活条件的拖累或者其它原因放弃诗歌写作,这样情况也是有的。说实话,写作是一件极其艰苦、难有报偿的差事,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光环可言了。也有一些诗人不再写诗,而写其它作品,搞各种文化创造和研究。这种情况,不仅现在,历来就很普遍,我们社会的所有文化领域中的文化精英,哲学家、美学家、小说家、散文家、政论家等等,有很多在年轻时都写过诗歌。用一生的精力写诗的人,有,但不多,诗歌的前提是激情,所以毕竟是年轻人的事业,而且,对于社会而言,诗歌起到的作用,毕竟非常局限。
废墟诗人:网络诗人年龄的中年化,是不是网络诗歌的悲哀,而我们又怎样去发现挖掘诗歌幼苗天才,网络诗歌圈子该做哪些工作,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文化交流,使网络诗人看到写诗成功的希望?
张修林:网络诗人年龄的中年化?我似乎没有这种感觉。是的,出现在网络中的,有影响的诗人,大多接近或已经成为中年。他们即便不在网络上发布作品,也不大会改变他们的影响。对于诗歌,一般而言,网络传播不过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倒是有些思想类作品,因为网络是唯一可能的传播途径,所以最好的都只能出现在网络上,所以往往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历来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网络无关。创作成就要得到较高的承认,除极个别意外的幸运者外,都有一个滞后的、逐步累积的过程。发现挖掘诗歌幼苗天才,给予一定的帮扶,是应该的,可以使这样的天才早些崭露头角,但我始终认为,关键还是取决于“天才本身”――何况,社会难有这样的发现挖掘天才的环境。在我们这个社会,诗歌或者文化天才总会遇到很多阻力,有时甚至可能是致命的,所以,“成活率”不会有多高。我不知道你所说的写诗的“成功”指向什么,如果是成为被认可的诗人,那容易,只要有才气,尽管现在写作和传播的环境还受到相当的限制,但已经是60年以来最好的了,只要有好作品,加上民刊和网络的传播――这两种媒介,在以前,可是不可能有的或者需要冒很大风险去争取的。网络诗歌圈子该做哪些工作,很简单,同一直以来民间诗歌的运作毫无二致,就是发现、培育,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高水平的、独具一格的诗歌创作、诗歌理论研究、诗歌批评实践的人才队伍。
废墟诗人:您怎样看待网络诗人相互排斥又相互追捧的心态。
张修林:诗人之中,相互排斥的现象总是有的,所谓文人相轻嘛,当然,其实更多的是因为创作观念的不同。诗人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圈子的,圈外就一致排斥,圈内就相互追捧。这也是一种历来的、普遍的社会现象,不独出现于诗歌领域,也与网络无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等等,不也是这样吗?不过,这样的情况表现在网络上,和表现在社会上,可能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异。网络上的人不见面,往往相互不太了解,是“虚拟”相处的。对于我而言,在网络上,我看待他人的作品,根据我的理论认识和经验来对作品进行判断,不去“恶意”贬损别人的;对待别人的批评,如果觉得说得有道理,我会在心里接受并感激,对于那些只批评而不说理由的,我会去看他的作品,看看他有没有“能力”批评,如果觉得他写得不错,我会反思自己有何不足――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发现对我“批评”的人作品非常槽糕,还远远不如我的写作历史上最初的习作,只好一笑了之。
废墟诗人:在网络诗歌领域中,为什么很难发现有个性特色的诗人,象炎黄孝子这样有个性和特色的网络诗人怎么很难找到?
张修林:网络容量特别大,网络中诗歌作品非常多,信息太庞杂,某个信息被凸显的可能性就极小。何况有个性和特色的诗人,本来比例就非常非常小。炎黄孝子,记得是一个圈子的圈主,给我发消息请我当圈子的总顾问,这就是我的最初印象。因为事情多,“顾”而没怎么“问”,惭愧。他好象是标榜写散文诗的。后来,看过他的一两篇,印象中可以算是比较优美,也还是有些“想法”,但我总觉得与诗歌的直接关系不怎么明显。在我的认识中,散文诗应该更倾向于诗歌的,否则我最多认为是优美的抒情散文。他还有许多作品,我没有看,当然无从评论,或许,他真如你所说,是一个“有个性和特色的诗人”呢。
废墟诗人:怎样维持和打造好网络诗歌圈子?
张修林:一个网络圈子要办得好,有两个指标,缺一不可。其一是作品上乘,最好不仅有作品,还有理论和评论,二是有热度。要作品上乘,就需要圈子成员有相应的创作实力;要有热度,圈子成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还需要圈子成员都乐于阅读、讨论别人的作品,乐于相互交流,大家都有在交流中提高的愿望和持续行动。第一个指标,是基础。第二个指标,需要圈子管理者有威望,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圈子的发展目标能形成共识,通过一定的有效手段将圈子的凝聚力和创作潜力最大化地表现出来。
废墟诗人:老师,我想再请教你一个问题,你对“梨花体”赵丽华的诗有什么看法?我看她的诗歌我都笑死了,呵呵,简直是糟蹋诗歌,我在一个圈子里,都不知道怎么去评论了。
张修林:“梨花体”事件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赵丽华这样一个人。不过,这并不说明什么,因为我已经有六年左右没去关心诗歌界的任何事情了。记得“梨花体”事件发生在2006年,看到她的那些被炒作的句子被称为“诗歌”,的确感到好笑,我当即在帖子后面作了回复,大意是:这样的所谓诗歌,我一天可以写出几十首。我一向不大喜欢跟风,就没多作了解。后来,无意中又在乐趣论坛和她在博客中国的专栏看过她的好几首,说实话,除一两首不能算是诗歌外,其余的尽管不能说有多好,但还是不错的,我觉得可以一读。
废墟诗人:赵丽华以前的有些作品不错,不过“梨花体”后,还能写出什么哩,无非在制造新闻罢了,因为她走向了官方,失去了诗歌生长的土地。对诗歌的探讨,也是我热爱诗歌的一种表现。以后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望老师指正出来。
张修林:对诗歌的探讨,只要严肃的,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当然都是关注诗歌、热爱诗歌的体现,都值得提倡和肯定。朋友客气了,我怎敢当什么老师啊!今后别这么称呼了,好吗?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而已。以后,若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随时讨论的。
废墟诗人:老师,今天的消息你看到了吗?这样做好不好?我想做个集诗、书法、绘画为一体的名人圈子。不知道老师的看法如何?
张修林:什么消息?我没注意到。在网易,这样的圈子,已经有不少了,但都不能算成功。做圈子,很难,也很累的。上面我说过要做好圈子的条件。在这儿,创作能力高的人,数量上也不是很多,如果圈子人数少了,会很冷清。网易从去年起,在博客首页、网站首页推出的几乎都是一些深度有限的新闻评论或是其它吸引眼球的东西,其实,很多网站,包括新浪,也是如此。博客里,凑热闹的挺多,认真读文章的人,实在很少的。
废墟诗人:是这样的。哎! 一语道破啊!老师,今天晚上打搅您了!改日再向老师请教,谢谢老师了,老师您晚安。
张修林:朋友不用客气,不必说什么“请教”。好的,有空常联系、讨论。晚安。
文章来源:
http://sanwenshi.blog.163.com/blog/static/9595687520117198254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