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稀缺的年代,怎样才不会沦为冷血的混蛋?
2019-03-24 11:46:14
  • 0
  • 1
  • 0

来源:深焦DeepFocus 

来自:公众号“谷雨影像GuyuVision”(ID:ihuozhe)

新闻,一个古老的名词,从人类发明语言及文字开始,它就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了传播新闻的主要媒介。

据调查,中国有7亿人离不开手机,每天平均看手机的时间超过3小时。很多人睡醒后的5分钟之内就会拿起手机,深夜需要浏览完一天内所有的热门资讯才能安心睡觉,不然就会感觉瞬间与世界脱轨。

我们沉浸在二进制时代的碎片化信息海洋中,而很少有人能够从中提炼出重要的、有价值的新闻。正因如此,“头条新闻”诞生了!它是社会舆论的方向,人们目光的焦点,更是白花花的金钱。

互联网创造的头条新闻疯狂吸睛的同时,身为传统新闻媒介的报纸,它的头条新闻似乎不再吸引我们的目光,人们也不停为报业的没落感慨。

重压之下,报业如何重振辉煌?新闻编辑工作者如何利用自身的专业挽救行业的颓势?或许,我们可以从一家丹麦小报寻求改变之路的故事中窥得一二。

△ 纪录片《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海报。

报业打响自救第一战

纪录片《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讲述了丹麦Ekstra Bladet报(以下简称为EB报)为提高销量、挽救债务危机而不断炮制头条新闻的故事。

△ 纪录片《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完整版。

EB是一家饱受争议的报社,它既是社会的监督者,也是普罗大众的代言人,但同时它也收到了行业内最多的投诉。EB报因追逐丑闻、窥探名人隐私以及色情广告服务而出名,然而在当今网络媒体的冲击下,它销量大跌,债务重重,更面临着裁员和破产……

主编保罗·麦德森为了挽救颓势,带领团队从各方面挖掘爆款新闻,以期提高报纸销量。“索马里人质”事件就是EB报穷追不舍的新闻,但在他们报道的时候,各种质疑声从四面八方涌来。

人质家属要求停止报道,丹麦官方指责EB报的报道增加了营救难度、给了海盗索要更多赎金的机会……当然,更多人质疑的是他们如此坚持的原因,究竟是为了援救人质还是提高报纸销量?

他们接二连三的跟踪报道行为成为了众矢之的,然而尽管面对着各种压力,主编保罗仍不为所动,坚持跟进着事件的发展,并且用报社的资金作为赎金搭救人质。

当人质终于被救出,喧哗落幕之后,等待着他们的却是民众更多的质疑声和一蹶不振的报纸销量。EB报面临裁员重组的局面,爆款头条新闻并没有为他们重振辉煌,EB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如何炮制一个吸睛头条?

在实习生的入职培训中,EB报副主编说:“头版才是关键,一个新闻如果不能成为头条,我们就不做。”

那么,什么样的新闻才能成为头条新闻?EB报头条新闻的法则是什么?

下虚棋——在报道议员女儿去世的新闻中,虽然还未明确此人是否已经死亡,但是跃跃欲试的记者们害怕被其他报社抢先报道,在还没得到确切死亡事实前,他们已经发出了这条新闻。

抢独家——主编会上,编辑们辛苦研究了一周的头版,本以为会在街头巷尾引起热议,但新闻报道出来后却反响平平,因为那些事件早已在网上发酵,并不是新鲜的一手资讯。不是独家新闻,注定没有机会成为爆款。

曝丑闻——谋杀、性、毒品等相关事件永远是EB报乐此不疲追逐的新闻,这些故事永远不缺受众,这也正是EB报能在丹麦报业站稳脚跟的法宝。《暗查弗兰克》《黑社会同性恋失踪案》《职业工会投机者》《儿童性奴事件》……每一个标题都在刺激着读者的肾上腺素和窥探欲。

EB报炮制头条的法则除了下虚棋、抢独家、曝丑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手段——制造社会痛点。

“索马里人质”事件中,EB报制造的第一个社会痛点是引发人们的仇富心理。船舶公司老板是亿万富翁,他不仅对员工被绑架之事漠不关心,还豪购价值一千多万美元的房产。于是,报社抓紧时间推出了爆款头条《船老板独享奢华,人质坐以待毙》,此报道一出立刻在丹麦社会炸了锅。

该事件中,EB报制造的第二个社会痛点是唤起人们心中的人道主义,头条新闻爆出了被绑架人质的《艾迪声明:我想死》,一经发出,事件关注度直线上升,人人都想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新闻编辑室众生相

纪录片《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中涉及到众多人物,他们就像塔罗牌效应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人的决定都改变着新闻事件的发展。

1.主编的艰难自救

主编保罗·麦德森是EB报的灵魂人物,他在每一场焦灼的会议和公司的重大决策上,都起着力挽狂澜的作用。面对集团负债累累、高层管理人员提出裁员时,保罗坚持认为这样做有损员工对公司的信任感,坚决不同意这个决定。

保罗说:“我们的质量是最重要的,人手少就不能保证质量。”保罗也坚信——报纸无法被取代,它具有网络屏幕没有的优势。顽固的保罗坚守在报业的战场,他想拯救纸媒,而他认为可行的出路就是头条新闻。

在保罗的坚持下,EB报顶住压力报道了“索马里人质”事件,还与外交部唇枪舌剑。人质被救出时,他面对外界的指责和质疑,在推特上这么回应道:“人质得到自由,我们不在乎被抹黑。”

然而保罗真实的心情是复杂的,他在镜头前这么说着:“以后我不会再去采访人质了,我们有点得意忘形,我很后悔。”

究竟为了销量还是为了人质,于保罗来说,甚至对参与此次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个问题或许都是不可触碰的道德的灰色地带。

2.记者的挣扎:眼球还是真相

EB报时政记者皮尔,对事实真相穷追不舍。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议员拉尔斯高昂的差旅花销进行了犀利的追问:“你的钱是进了你的腰包,还是用于帮助穷人?我觉得你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

然而,有些事实的真相却让记者们为难到不知道该不该报道,比如“索马里人质”事件。

在头条新闻发布的前几天,人质的家人要求EB报不要报道此事,因为他们担心此时新闻一旦曝光,会让绑匪提高赎金,人质性命不保,营救陷入僵局。

人质的家人在邮件中一再恳求,主笔记者收到邮件后,从开始的兴奋陷入了沉思——报还是不报?

不仅仅是这位主笔记者,所有记者都会面对这样的难题:当你的报道可能会伤害当事人,你还报道吗?究竟是报道真相重要还是减少伤害重要?尤其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什么才是真相?

在EB报宣称人质受到残忍虐待赢得公众关注,但最后被解救出来的人质却毫发无伤、身体健康时,新闻的真实性还存在吗?

3.新闻实习生成长的代价

实习生玛丽像所有刚毕业的学生一样,对未来事业满怀憧憬,她兴冲冲来到了别的实习生不愿意来的、经常报道“死人和大胸”的报社。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玛丽在入职培训时就对主编的一句“报纸版面最重要的就是主新闻”发出质疑,她问道:“难道报眼处都是小新闻?”

在需要采访“两岁孩子坠楼死亡”之类的新闻时,这位善良的实习生担心的问题是——怎么样做才能不像一个冷血的混蛋。

当玛丽的第一篇头条新闻见报时,她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篇标题为《患者被拖出两辆救护车》的报道,让当日的报纸销量超过了平均销售量。

然而面对头版标题,玛丽却说:“这不是事实,当时患者是从一个担架被移到另一个,并不是两辆救护车,现在这个头条是在误导”,但紧接着玛丽无奈地补充了一句:“如果那样写也就卖不出去。”

这个新闻发出后,玛丽接到了当事人的投诉电话,面对事实和销量,初入报业的实习生该把天平倾斜到哪边呢?

报业的未来出路在哪里?

故事的最后,当索马里人质终于被解救时,EB报深陷泥潭。身为这场舆论风暴的始作俑者,他们承受着来自各方的批判声音,来自人质的投诉让他们备受折磨,媒体申诉委员会还裁定EB报要一连七天内在头版刊登道歉信。

一场华丽的喧嚣过后,EB报还是不得不刊登各种大尺度色情照片和色情广告服务来提高销量,以挽救呈现出不可抵挡下滑之势的报纸发行量。

主编保罗心力交瘁,每位工作者也都临近崩溃,集团不得不开始大幅度裁员。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保罗·麦德森开始把目光瞄准了新媒体。他和同事一起向美国最大新闻网站之一的纽约赫芬顿邮报取经,这家报纸已经成功依托着社交媒体平台,借助现场直播的形式让人们参与到了对新闻事件的狂热讨论中。

保罗·麦德森和同事以此为灵感,希望通过建立EB电视及网上付费阅读,提高新闻的曝光度,改变人们阅读新闻的习惯,同时提高集团效益。

曾经坚持报纸无可取代的保罗,现在也开始把目标转向传播速度更快的新闻媒介——网络。他这么说道:“报纸将寿终正寝,在十年后,这是未来的趋势。”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深深的无奈和不舍。

世界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的形式就决定了讯息的形式。

网络的兴起已然改变了人类的阅读习惯,各种资讯、视频、直播等都在传播着新闻,甚至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自媒体进行新闻的扩散和传播。

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新闻资讯,更快更新更易阅读,而报纸这种略带仪式感的传统新闻媒介,将在未来受到更大的冲击。

报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落,未来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最终是否会消失?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并警醒的问题。

然而让人更加唏嘘的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价值变得越来越模糊。

人人都拥有网络,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能产生爆款头条,然而,捕风捉影、煽动舆论、以讹传讹之类的新闻炮制手段也让我们胆寒。信息爆炸了,而真相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