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唐德刚是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计划负责人,这是真的吗?
2017-10-26 09:32:55
  • 0
  • 0
  • 3

关于“唐德刚是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计划负责人?”的疑问回答

来源:口述历史(高校历史系教师):

的确,中文学界和读者对于口述历史(史学)的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唐德刚先生(Tong Te-kong, 1920-2009),尤其是其撰写的《李宗仁回忆录》与《胡适口述自传》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不过,国内已经出版的诸多相关论述都将唐德刚先生误认是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中国口述历史计划(Chinese Oral History Project,中文也称“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发起人或主持人,这其实都是相当不准确的,有必要做一澄清。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计划正式启动于1958年,由时任哥大历史学教授韦慕廷(C. Martin Wilbur, 1907-1997)和经济学教授何廉(Franklin Lien Ho, 1895-1975)共同发起并担任联合主任(Co-Directors),而发起机构则是哥大东亚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哥大东亚研究一份英文报告记录如下:“The Chinese Oral History Project of the East Asian Institute began as an experiment in 1958.”该计划最初酝酿于1956年冬天,韦慕廷教授当时了解到纽约地区有一大批寓居此地的中国政要和名人,如果采用哥大著名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Allan Nevins, 1890-1971)所开创的口述历史方法,就能够记录和保存一批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丰富资料。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内文斯因为于1948年创建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室(Columbia University Oral History Research Office, 他于1948-1956年间担任首任主任)而被公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口述历史之父”。显然,韦慕廷教授的这个中国口述历史计划的最初设想也受到内文斯的启发与影响,随后并与何廉教授商量此事并达成共识。

在1958-1980年间,中国口述历史计划在哥大、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等机构的资助下,根据当时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室的规范程序,总共采访了16位中国名人政要,经过转录、整理和编辑之后,最终形成16部口述自传。而唐德刚作为访谈员(interviewer)参与的访谈对象有胡适(1891-1962)、李宗仁(1891-1969)、沈亦云(1894-1971)和顾维钧(1888-1985)四人,其中前三位由唐德刚先生单独采访,而顾维钧的访谈则由他和Crystal Seidman, James Seymour,Donald Sutton三位学者共同完成。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也差不多是跟韦慕廷教授萌生开展寓居美国的中国名人访谈计划的同一时间(1956年冬),此时正在哥大攻读博士学位【唐德刚于1959年获哥大哲学博士学位(Ph.D.)】的唐德刚先生在其美国好友罗拔·卜顿(Robert A. Burton)的建议与鼓励下正准备申请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开展胡适先生的访谈计划。由于申请福特基金会需要找到一个计划的发起机构,而对于唐德刚先生来说,当时哥大东亚研究所成为唯一选择。于是,唐德刚先生便去找韦慕廷教授帮助,看过他和胡适先生所拟的计划后,韦慕廷教授说他自己正在组织一个规模更为庞大的中国口述历史计划,直接可以将他们的计划纳入其中。限于各种因素,即使唐德刚先生感到些许失落,最后也只能答应韦慕廷教授的安排。对于此事,唐德刚先生写道:“这种大鱼吃小鱼;大企业并吞小企业;大‘计划’并吞小‘计划’本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常规;是无法抗拒的,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而且,参与过程也让他感到有些不快,唐德刚先生也曾写道:“然终以身为‘雇佣作家’,寄食篱下,人微言轻;一池春水,干卿底事,而未能如愿!”【有关唐德刚先生参与中国口述历史计划的过程,可以参阅唐德刚:《历史是怎样口述的?》,载唐德刚:《胡适杂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03-223页】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唐德刚先生对于口述历史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早在1991年就在纽约倡议成立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Society of Oral History on Modern China),该会以提倡、鼓励、推动和从事中国近代口述史研究、资料保存、编辑及出版为宗旨。详细内容可访问网站http://www.chineseoralhistory.org。

来源:政商内参

唐德刚是历史学家,也是红学家。他写的一手好文字,使得他的历史著作充满浓浓的个人风格,被夏志清称为“唐派文学”。

唐德刚1920年生于安徽合肥,1948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唐德刚是华人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著有《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等。

口述史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是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亚伦·芮文斯(Allan Nevins)推展开来的,唐德刚作为弟子和手下,也参与其中。20世纪50年代后期,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口述历史协会”,动员美国的社会力量参与此事,意在把中国旅外的各界要人过去的经历通过他们的口述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出版,传诸后世。

口述史是个很大的课题,涉及理念、理论和实践多方面。唐氏有自身一套关于口述史的理念,他认为,“口述历史并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记的历史,而是口述史料”,而“口述部分只是其中史料的一部分而已”,这种史料是“活的史料”,是“可以加以补充改正”的。照常理而言,一个人独自工作总比两人一起工作要方便,口述史却是一个需要协作的团体作业,不能一人独大。我们也可以说,口述史是一项工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口述史至今还没得到一些史学家的认可,未能登上史学的大雅之堂,有人是不屑为之,有人则是不能为之。它不是谈话录,不是两人对话完毕整理形成纸质文档;它也不是零散片,口述史是整个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溪流,终究要汇于大水,因此要靠撰写者来完成溪流归宗的任务,撰写者脑中要有历史整体的脉络,前后左右要都了解;它更不是一问一答简单的言语倾吐,它需要撰写者牵引口述者的思维,撰写者要十分了解口述者的经历生平、历史的缺口以及已经公开的信息,挖掘未有的资料,避免重复的劳动。口述史在记录口述者生平重要事迹之外,还担负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发掘新史料,填充历史空白,否则做出来的是平淡无奇、别人都知道的东西,写出来就没什么意义了。

唐德刚先生于2009年10月26日晚在美国病逝,享年89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